1.美国汽油价格为什么会下降

2.谁知道80年代的世界原油价格大概是多少啊?

3.中东战争对中国油价上涨的影响

4.为什么汽车产量增加,人们面对面的互访频率变低了

1980年汽车油价_80年代油价多少钱一升

1980年9月22日,长达八年的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战争爆发。这场战争共造成53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千亿美元。这场战争使用了包括化学武器在内的几乎所有的现代化武器,而且运用了极原始极残酷的人海战术,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拼国力、拼人力的拉锯消耗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罕见。

1980年9月10日,美国中央情报局:9月9日,伊拉克大批军队开始向伊朗边境集结;伊拉克谍报人员自8月起在伊朗境内的活动更加频繁。另据可靠情报:伊拉克外交部在同其他海湾国家频繁地往来,并达成了一项旨在针对伊朗的秘密协议。这个时刻关注着自己在海湾地区利益的超级大国已于这些迹象中嗅到了浓烈的火药味。

早在8月,海湾国家首脑就已清楚地知道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将很快在伊拉克与伊朗之间点燃,那份新近达成的《海湾国家反伊朗秘密协议》已将这一情况通告了他们,并且这场秘密的交易使他们成了伊拉克的盟友。打垮这个波斯人聚集的国家成了海湾各阿拉伯国家共同的愿望。

战争的帷幕拉开了,两国人民的鲜血将随同浓烈而令人窒息的战火燃烧起来,灾难和着弥漫的大雾笼罩着两伊。谁曾预想到,9月22日这噩梦般的一天使两民陷入持续八年的苦难中。

据统计,激战了八年的两伊战争,双方死亡约60多万人,伤95万人,伤亡总数相当于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四次中东战争伤亡人数的12倍。

双方共损失飞机400余架,坦克3500辆,火炮2700门,舰艇31艘。双方被袭击的船只近500艘。

由战争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000亿美元,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部经济损失的5倍。

这一系列数字性的罗列也许还很难使人触及到两伊战争给两民乃至世界带来的灾难。

两伊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持久和最残忍的地区冲突。遭受轰炸地区的灾民多达300多万。仅伊朗首都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在这次战争中,使用了除、氢弹等核武器以外的几乎各式现代化武器,其中包括使用了火焰喷射器和化学武器。

八年的两伊战争使伊拉克元气大伤,产油设备遭到破坏,海上油路中断,石油产量锐减,石油收入不及战争前的1%。战争使得伊拉克债台高筑,据西方观察家估计外债约800—1000亿美元之间,资金的缺乏使国家财政和国民生活均处于艰难状态。一向缺少劳动力的伊拉克开始出现失业,通货膨胀率达每年40%。

在伊朗,仅首都德黑兰在八年战争中,全市遭受导弹133枚,死1700人,伤8500人。伊朗一军方人士告诉前去访的记者:一个导弹,一个“化弹”(化学武器),成了战争后伊朗的致命伤。导弹动摇了民意,化弹涣散了军心。1988年初夏,伊拉克为迫使伊朗接受停火,在战场上大量使用化学武器,到处施放“化弹”,毒烟弥漫,天空都变了颜色,无数士兵中毒后失明、聋哑,就连死状也让人惨不忍睹,火焰喷射器将人燃成了一团蜷曲的焦灰。

伊朗在八年战争中死亡达40万人。失去亲人的家庭比比皆是,大街小巷挂着许许多多在前线阵亡的官兵的照片。

由于战争耗资巨大,伊朗国家货币里亚尔越来越不值钱,它同美元的自由比值由原来的175∶11落到1500∶1。

石油生产是伊拉克和伊朗两国的主要经济支柱,占两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0%以上,石油出口占国家外汇收入的95%,粮食则有一半靠进口。由于双方不停的袭油战、袭城战,石油的出口减少了近70%,石油设施遭到极大程度的破坏,一切都有待重建,许多工厂处于停工和半停工状态。由于战事,可耕作的土地大量荒芜,加之债台高筑,各种生活用品奇缺。

战争期间,双方不断扩充军备,八年的消耗战使得两国国民经济几乎崩溃,仅伊拉克战前外汇储备有300多亿美元,战后外债高达1000亿美元。

再看看两伊战争给世界经济带来的灾难,据美国《时代》周刊提供的数字表明:日本从海湾地区进口石油占其国内石油消费量的64%,法国35%,美国21%,意大利32%,英国14%,德国15%。由此可见,西方经济发展与海湾地区的石油供应和油价波动紧密相关。

自战争开始后,世界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特别是双方展开袭油后。在纽约商品,美国中质原油每桶上涨近3美元;在欧洲现货市场,原油每桶上涨近5美元。涨幅最高时,一周每桶油价就上涨了3.5至9美元。

石油的涨价使许多国家的炼油厂开工不足,不得不解雇工人。特别是那些经济上严重依赖石油的国家,会因此而放慢经济的增长速度,并带来大量的工人失业。美国一些报刊曾发表评论说,如果袭油战再继续下去,战争再拖下去,纽约夜晚的灯火将不会那么明亮,“自由女神”手中的火炬会变得暗淡无光。

另外,大量被炸油轮的油流入海湾造成严重污染,对海湾水域中丰富的“原料工厂”,即浮游植物的生产带来打击。浮游植物是细微的漂浮植物,它们构成了整个海洋生物链的基础。由于大片浮油覆盖水面,阳光不能穿透水层,浮游植物就无法生存下去,从而威胁着海洋生物链。这将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并影响海湾沿岸国家居民的饮水。

两伊战争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影响是广泛而严重的。毫无疑问,这场地区性冲突给两国自身和世界带来的灾难在有形的之后尚隐着许多无形的、无法估计的灾难。

1988年持续八年的两伊战争结束了,没有胜者,一场演绎了八年的灾难结束了。

二十世纪这短短的一百年间,世界各地就发生了大大小小三百多次战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整个世界范围内每天都有枪炮声,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一次接一次的灾难,人类拿着自己发明的枪炮自己。一部分人野性的勃发,将无数无辜的人们推入战火的凄楚之中,生命在战争中枯萎了。人类的天性是向往美好的,进入新世纪之际,人类应该回顾一下二十世纪这个灾难重重的时代,丢弃战争、暴力这种已陈旧、腐朽而狭隘的人类垃圾,共同创建和平,步入一个充满博爱、宽容的大同世界。

美国汽油价格为什么会下降

油价与全球宏观经济状态息息相关,因此油价是一个关键性价格。由于油价反映了现货和期货市场所在国的定价权,因此,不同时期油价的涵义有所不同。在和平与发展的大环境下,石油的政治属性弱化,经济属性成为常态,金融属性越发明显,油价波动成为金融现象。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平时听到的播报的“油价”,一般都是纽约和伦敦期货市场的即时价格,事后统计和研究用的油价则一般都是现货市场的交易价格。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2-01-24,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公布为准。

谁知道80年代的世界原油价格大概是多少啊?

原油价格与经济

--------------------------------------------------------------------------------

一般的观点认为,高油价会导致经济增长的降低、引起通货膨胀、带来失业率的增加。但从实际情况考察,最近油价的增高并没有影响到美国、经合组织多数国家以及亚洲多国的经济增长。

为什么目前的情况与20世纪70年代的不同?高油价致使经济增长明显降低是必然的,还是有条件的?

美国俄亥俄大学经济副教授艾尔哈吉在近期的《油气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它启发我们更深入的研究油价及其影响,使我们对高油价的问题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高油价引起经济增长率降低的观点要在特定的条件下才是正确的。这些特定条件是高利率、消费减少、军费开支降低和汇率相对固定。

而过去两年,经合组织国家和许多其他国家的油价、经济增长、支出和军费开支都在增加,利率和美元汇率却在不断下降。特别是目前经济处在“9·11”低谷后的爬升期,美元的贬值、低利率、支出增加等综合因素也减轻了高油价对美国经济造成的可能不利影响。

美元贬值

高油价会阻碍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的观点是在汇率固定或者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存在的,但如果汇率变化非常大,那么高油价在美元贬值时将对经济影响不大。在过去两年里,美元同欧元比贬值了大约40%,同日元比贬值了大约13%。在英国,以英镑计算的油价目前低于2000年的水平,甚至远低于1980-1985年的油价。在日本,以日元计算的油价与16年相当,低于19-1985年和2000年的油价。近几个月欧洲人支付的油价比2000年夏季大约低10欧元。因此没有理由相信最近的油价上升将会对欧洲和日本的经济产生影响。

支出急剧增加

一般把高油价与支出下降联系在一起,但最近油价的增加却处在经合组织国家支出,特别是防御和安全方面支出增加的背景上。对恐怖组织的斗争、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入侵,不断地增加了这方面的支出。支出的增加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并且这一增长可能会超过高油价造成的影响。最近的油价增长是70年代以来,油价上升而实质性支出增加的唯一时期,并且是过去30年中持续性增长最长的时期。90年代欧盟15个国家支出平均增加约为0.4%,从2000年起为0.6%。美国90年代平均下降0.8%,但从2000年起却显著增加到5.45%,这一数字高于80年代高赤字时期,也远高于70年代油价上升时期。

而在10-1990年代,油价上升却与开支下降较多地联系在一起。13年底当油价开始上升时,支出就开始下降,下降率超过了10%%,这种趋势延续到1995年。19-1980年油价有所上升,支出有5个季度在增加。1990-1991年,尽管爆发了第一次海湾战争,支出却有5个季度是下降的,只有3个季度是上升的。

1996年,支出最初是增加的,但是在夏季,由于油价上升支出下降超过了6%。1998-2000年,油价上升得很快,而支出在8个季度里只有4个季度是增加的。

低利率的作用

实际收入与实际油价的比率在油价上升收入却保持稳定或下降的情况下,高油价阻碍经济增长的常规观点是正确的。但目前人均实际收入的增加比率比油价上升的比率要高,这样用于石油消费的收入百分数就要小于早期水平,增加了美国人的购买力。近30年,实际人均收入在不断持续增加,而实际石油和汽油的价格却在相对下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近几个月石油和汽油价格上升,而美国人并没有改变他们的购买。美国人的平均收入在14-1986年间能够购买500桶石油,而1987-2003年间成倍增长到1000余桶,高出70年代的购买力约60%,可见收入的增加足以弥补高油价的不利影响。

中东战争对中国油价上涨的影响

12年原油价格大约为$3.00/桶,但是到了14年,原油价格上涨了四倍之多达到$12.00。中东战争始于13年10月5日叙利亚和埃及对以色列的袭击。美国和许多西方国家表达了对以色列的支持。因为这个原因,一些阿拉伯出口国对那些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施了禁运。阿拉伯国家削减了500万桶/天的产量。其中100桶由其他国家增加的产量所抵消。削减的400万桶/天的产量一直延续到14年3月,代表了世界产量的7%。

如果还有对石油价格控制权从美国转移到OPEC的怀疑,那么在阿拉伯实施了石油禁运后便彻底消除了。原油价格在短短六个月之间上涨了400%,油价对石油供应的敏感程度是显而易见的。

从14年-18年世界原油价格相对变动得比较平缓,价格从$12.21上涨到$13.55/桶。经过通涨调整的原油价格在这段时期保持稳定。

两伊危机:

伊朗和伊拉克危机导致了19-1980新一轮的原油价格上涨。18年11月-19年6月伊朗革命导致了了每天200万-250万桶原油产量的减少。1980年两伊战争直接导致了伊拉克原油生产削减了270万桶/天、伊朗减少了60万桶/天。与这两次相联系,原油价格从18年的$14/桶上涨到1981年的$35/桶。

美国油价控制-失败的政策?

如果不是因为美国在战后的能源政策,这一时期的油价上涨幅度可能会小很多。美国对在国内生产的原油实施价格控制以期减轻13-14期间油价上涨的冲击。一个显然的结果是美国消费者对进口原油比对国内生产的原油多支付48美分。而美国国内的生产商则减少了相应的收入。

政策达到目的了吗?短期内由13-14原油价格高涨所造成的衰退减轻了。然而,它造成了其他影响。如果美国没有实施价格控制,那么国内的勘探和生产会大幅度地提高。并且原油高价将会抑制消费者的需求:汽车将会提高单位油耗的英里数,房子和商业建筑会降低对用油的依靠,工业生产将会提高它们的能源利用率。如果是这样,在19-1980,美国会降低对原油进口的依赖,由两伊战争引起的原油供应的短缺对价格的影响也会大大减轻。

OPEC调控原油价格的失败

OPEC很少能够对价格实施有效控制。经常出现某一OPEC成员国违反协议的情况,而协议的基本要求是执行成员国的生产限额。19-1980,面对不断高涨的原油价格,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长不断对其他OPEC成员国提出警告,高油价将抑制对原油的需求。他的警告被当成了耳边风。日益高涨的油价在消费者中导致了若干反应:油绝缘装置在新房子中的应用、旧式房子提高了对油的绝缘、许多工业生产提高了能源利用率以及汽车提高了单位油耗的英里数。这些因素加上全球经济衰退对需求的影响导致了原油价格的下跌。对OPEC不幸的是,衰退是暂时的,但是当石油价格降低,没有人匆忙地去移除房屋中的绝缘装置、没有人去替换高利用率的装备,许多对原油价格上涨的应对措施都是永久性的。

1986年12月OPEC设置的$18/桶的目标价格马上就在1987年1月被打破了。油价继续保持疲弱。随着1990年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油价曾出现上涨,但是在战争结束后,油价进入了稳定的下降期,直到1994年以通涨调整的油价到达了自13年以来的最低点。

价格循环出现了,随着美国经济的强劲和亚太地区经济的繁荣,从1990-19世界对原油的消费增长了620万桶/天,亚洲几乎增长了30万桶/天,从而推动了原油价格的恢复。

原油价格的上涨因为OPEC对亚洲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冲击的低估和忽视而突然停止。19年12月开始,OPEC逐渐把它们的限额从提高250万桶/天到1998年1月1日的275万桶/天。亚洲经济出现停滞,1998年亚太地区石油消费量自1982年以来首度出现下降。低消费量和OPEC的高产量促使价格呈螺旋型回落。作为回应,4月,OPEC削减了125万桶/天的限额,7月继续削减了133.5万桶/天。然而至1998年12月,价格继续回落。OPEC于1999年4月继续削减171.9万桶/天的限额,才使得价格出现回升。

为什么汽车产量增加,人们面对面的互访频率变低了

从2004年开始,国际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两年里价格翻了一番,且涨势未停。眼看着油价小步勤挪、钝刀割肉,西方大国嘴上着急,实则内心镇静。因为石油小刀割下去,它们疼得有限。

危机是最好的老师,欧美日诸国已经被教训了三次,如今早已有备而来。现在轮到我们来反思我们的能源政策、发展模式了。

与前三次石油危机相比,本次油价波动原因不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不明朗。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皆源于战争,油价突然飙升,对经济杀伤力强大。第一次石油危机(13—14年)的起因是中东战争,油价上涨4倍,触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第二次石油危机(19—1980年)的起因是两伊战争,价格猛涨3倍,让美国GDP下降了3%,并引发拉美债务危机;第三次石油危机(1990年)是因为海湾战争,油价上涨3倍,拖累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降到2%以下。

而本次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是供求失衡,一些地区冲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国的石油进口量未来几年将会继续增长,换句话说,中国正遭遇着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阵痛:能源短缺加石油依赖。增加战略储备是我们可以从西方国家借鉴的应对之策,例如,美国从17年正式开始储备战略石油,预计以后将逐步增加到10亿桶。而日本拥有的战略石油储备量可供全国使用92天,民间储备可使用79天,加上流通领域的库存,日本的石油储备量足够全国使用半年以上。

近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高油价有助亚洲推进经济自由化”的文章,作者认为目前的高油价将迫使中国、印度、泰国和印尼等发展中国家调整自己的能源政策,包括取消补贴和价格管制,把石油定价权交给市场。文章认为,对石油价格实行补贴和管制,消费者面对的不是真实价格,导致石油依赖。这种观点有其道理,中国的石油政策是从生产到价格的全程垄断,久为各方诟病,结果是价格涨跌都有人叫唤。

高油价还可以激发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创新。自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以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便开始调整产业政策,把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向海外转移,重点发展低能耗的产业、开发低耗能的产品。以美国为例,在2000年,信息技术产业占美国GDP的比重已上升至30%。当年的石油危机甚至造就了现在日本小排量汽车的风靡世界,直接导致了丰田的如日中天,通用、福特的日薄西山。而中国作为传统制造业的输入国,多年来过于注重外资数量,且缺乏高油价逼出来的创新,因此使能源消耗量暴增,能源利用率低下,污染严重。

对于替代能源的开发,客观地说我们动手太晚了。也许是大家都没意识到中国的经济能发展这么快,没想到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增长这么快,多年来,能源多元化政策更多地流于口号。亡羊补牢,毕竟好于什么都不做。从最近一两年来中国去海外找油的行动中,从最近提出的一系列核电、水电开发里,我们还是看到了希望。希望石油不会成为卡住中国经济发展脖子的黑手,希望未来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大幅波动的时候,中国不再成为操弄市场的石油大鳄们的机,我们也能像欧美国家一样,有备无患,轻松应对

人越来越多事要做,油价上涨,家庭经济负担不起。

汽车产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从汽车产业的链条看,研发、制造、购、销售各环节都具有资金密集型的特征,因而汽车产业的成本压力推动了产业国际转移进程的加速。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汽车产业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均面临着成本压力。比如在产品的制造环节,稳定甚至降低工资成本也是削减生产成本的重要内容。尽管工资成本仅占汽车价值的7%~10%,但发达国家汽车制造业的工资增长率普遍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因此,国外厂商总是致力于约束工资的直接或间接上升,而避免成本膨胀,但降低工资又受到工会等组织的牵制。为此,多数公司取将生产过程向海外转移的方式,从而加速了汽车产业的国际转移。

20世纪以来,世界汽车年产量先以几千辆、几万辆计,后以千万辆计,至18年已达到4249万辆左右。汽车工业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工业。80年代,世界上20个最大的工业企业中有6个是汽车制造公司。1980年,全世界汽车保有量约为3.35亿辆,其中轿车为2.65亿辆,货运汽车和客车为7000万辆。汽车的生产和使用,涉及的面很广。70年代,世界上20多家规模最大的汽车公司约有职工500万人,与汽车有关的职工,如驾驶员、修理技工、推销员和加油站职工等,约有2500万人。美国在60年代,如包括公路运输系统和石油、橡胶等企业的职工在内,则全国每7个职工中即有1人与汽车有关,1/6的企业与汽车的制造、销售、服务和使用有关。70年代生产的钢带的36%、冷轧钢板的44%、铅的43%、锌的61%和合成橡胶的62%,都用于汽车的生产和维修。日本国民经济总收入的1/7与汽车有关。美、英、法、联邦德国、日、意和加拿大等7国,在18年生产的汽车约为3500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