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产石油吗_津巴布韦调整油价
1.目前非洲国家人口、地理、经济方面的概况。
2.发展中国家应怎样避免经济危机
3.管制价格有哪些类型?会产生何种经济后果?
4.gdp跟cpi增长速度一样,是不是经济就没有发展
5.人民币与俄罗斯卢布兑换率
什么是美国的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hi.baidu/ccc821125/ ) ,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引起美国次级抵押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次级抵押是指一些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
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
引起美国次级抵押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次级抵押是指一些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
美国次级抵押市场通常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 :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
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市场迅速发展。
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在美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到电话账单,无处不在。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可是我们也知道,在这里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他们怎么买房呢?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他们就被定义为次级信用者,简称次级者。
2007年2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
汇丰控股为在美次级房贷业务增加18亿美元坏账准备。
面对来自华尔街174亿美元逼债,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公司——新世纪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在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的员工。
8月2日,德国工业银行宣布盈利预警,后来更估计出现了82亿欧元的亏损,因为旗下的一个规模为127亿欧元为“莱茵兰基金”(Rhineland Funding)以及银行本身少量的参与了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市场业务而遭到巨大损失。德国央行召集全国银行同业商讨拯救德国工业银行的篮子。
美国第十大抵押机构——美国住房抵押投资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继新世纪金融公司之后美国又一家申请破产的大型抵押机构。
8月8日,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支基金倒闭,原因同样是由于次贷风暴。
8月9日,法国第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冻结旗下三支基金,同样是因为投资了美国次贷债券而蒙受巨大损失。此举导致欧洲股市重挫。
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银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团宣布与美国次贷相关损失为6亿日元。日、韩银行已因美国次级房贷风暴产生损失。据瑞银证券日本公司的估计,日本九大银行持有美国次级房贷担保证券已超过一万亿日元。此外,包括Woori在内的五家韩国银行总计投资5.65亿美元的担保债权凭证(CDO)。投资者担心美国次贷问题会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强大冲击。不过日本分析师深信日本各银行投资的担保债权凭证绝大多数为最高信用评等,次贷危机影响有限。
其后花旗集团也宣布,7月份有次贷引起的损失达7亿美元,不过对于一个年盈利200亿美元的金融集团,这个也只是小数目。
一句话:住房断供,引起银行倒闭,人民被迫减少消费,导致经济萧条,引起大公司利润减少(甚至亏损),投资者信心降低,撤资,接着萧条。。。。
他对全球范围内有些什么影响
次借贷危机是美国格林斯潘时期后的一个病症。当年美国中央联邦储备降低银行利率,从而是很多子银行大胆向母银行借贷。我举个例子,如果美国联邦储备把储备率定为10%,有100美圆,那么联邦储备就会把90美圆借贷给子银行或者金融机构,那么当子银行拿到90美圆的时候,根据10%的储备率,又可以借贷81美圆给社会,设想一下,100美圆,到最后可以变成多少美圆流入到市场。
这样的结果就是很多银行手头有很多资金,他们需要借贷给社会从而赢利。所以响应的,很多银行降低信用的门槛,使很多原来拿不到的低信用和低收入者也拿到了买房(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事实上美国当年经济的繁荣很大程度是因为这点。当银行大量的资金外流,从而使经济的泡沫越来越多,伴随着这种大量消费,通货膨胀也随之加剧(当然通过膨胀有很多因素引起,在这里我们只想这个经济体只有单纯的这个存在)通货膨胀的影响是不好的,当然知道这点,于是经济需要降温,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会压缩消费和投资。在这种紧缩型的经济情况下,很多企业的效益不好,销量下降,这也影响到工人的收入等方面,但是银行当年定下的还款利率是不会变的,所以有很多人,企业开始不能按时按期还款,甚至不还款,这样就造成了金融的崩盘。
次借贷危机由美国发始,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必然会对世界很多国家产生经济方面的影响。中国作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当美国经济出现问题时,首先影响的是中国的出口贸易。当然此次信用危机也使全世界大多数银行开始审视自己的政策。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于大多数的银行开始提高利率。严格审核企业或者个人的信用记录或者经济情况。对中国而言,也并非不是坏事,因为房价的离奇偏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利率低,门槛低。而现在很多房产商都崩溃了,房价也有所下降。当然对中小企业,还有正在发展壮大的企业影响是非常大的,他们没有稳定收益预测,也没有雄厚的资产作为抵押,银行几乎不象那类的企业发放,或者是以高利率发放,这使得企业的发展成本增加,效益显然的下降。现在的中国现状是银行基本抱着好企业大企业不放,你要多少我都给,对于那些小企业,冷眼看待
次贷危机对中国影响到底多大
.cnfol 2008年03月27日 17:55 国际金融报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在2008年以来没有出现任何缓和的迹象。美国部分金融机构经营陷入困境的局面,直接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次贷危机向全球范围内扩散的速度也开始加快。为了缓解市场危机,一些国家央行通过注资、降息等手段向金融系统紧急注入流动性,一场全球范围的救赎行动正在上演。在这一背景下,此次危机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关于“次贷”形成的背景、表现和原因、损失及影响,以及一些国家应对危机的政策干预和效果评价等问题,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热点话题。
美国次贷危机是指由于美国次级抵押借款人违约增加,进而影响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导致的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流动性危机。在这一危机中,高度市场化的金融系统相互衔接产生了特殊的风险传导路径,即低利率环境下的快速信贷扩张,加上独特的利率结构设计使得次贷市场在房价下跌和持续加息后出现偿付危机,按揭的证券化和衍生工具的快速发展,加大了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下跌风险的传染性与冲击力,而金融市场国际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深化又加快了金融动荡从一国向另一国传递的速度。在信贷市场发生流动性紧缩的情况下,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波。
与传统金融危机不同的是,次贷危机中风险的承担者是全球化的,所造成的损失是不确定的。次贷的证券化分布以及证券化过程中的流动性问题,使得经济金融发展中最担心的不确定性通过次贷危机集中体现出来。也正是由于上述不确定性造成了次贷损失的难以计量和对市场的巨大冲击。既然如此,那么次贷危机会对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有哪些有用的启示呢?
由于我国仍然存在一定的资本管制,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对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健康的直接影响比较有限,对中国经济的短期直接影响总体上不会太大。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与美国、全球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因此,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长期发展中的间接影响不可低估。
(一)直接影响:比较有限
1、国内金融机构损失有限
国内一些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涉及次贷的金融产品。由于我国国内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仍然比较严格,这些银行的投资规模并不大。虽然还没有明确的亏损数据,但这些银行的管理层普遍表示,由于涉及次贷的资金金额比重较小,带来的损失对公司整体运营而言,影响轻微,少量的损失也在银行可承受的范围内。
2、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随着国内外金融市场联动性的不断增强,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必将对我国国内金融市场产生消极的传导作用。一方面,会直接加剧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另一方面,外部市场的持续动荡会从心理层面影响经济主体对中国市场的长期预期。以2008年年初为例,部分国际知名大型金融机构不断暴露的次贷巨亏引发了一轮全球性的股灾。1月份,全球股市有5.2万亿美元市值被蒸发,其中,发达国家市场跌幅为7.83%,新兴市场平均跌幅为12.44%,中国A股以21.4%的跌幅位居全球跌幅的前列。持续动荡所导致的不确定性会影响到市场的资金流向,加之香港市场与内地市场的互动关系日益密切,香港市场的持续动荡很可能对内地市场形成实质性的压力。在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很可能会引起国内资产价格的调整,从而进一步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间接影响:不可低估
1、出口增长可能放缓
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从经济总量上看,出口在GDP中的比重不断升高,2006年超过1/3,2007年虽然增速有所回落,仍增长了25.7%。从就业上看,外贸领域企业的就业人数超过8000万人,其中,加工贸易领域就业近4000万人。2001年以来,在所有的对外出口中,中国对美国出口比重一直保持在21%以上,出口增长速度也很快。
由于外贸对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美国又是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之一,因而美国经济放缓和全贷紧缩,将使我国整体外部环境趋紧。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经济增长存在较大的下行风险,消费者信心快速下滑。尽管中国出口结构的升级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美国需求变化对出口的影响,但事实上,中国出口增速从未与美国经济增长脱节。只要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中国出口就有可能明显放缓。2007年第四季度的数据也显示,中国的出口增速较前三个季度下降了6个百分点,低于全年的平均水平。因此,次贷危机可能会对我国未来的出口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对出口的影响一方面会直接作用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会通过减少出口导向型企业的投资需求而最终作用于整个宏观经济。
2、货币政策面临两难抉择
全球经济的复杂多变,严峻挑战着我国的货币政策。一方面,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信贷萎缩、企业获利下降等现象,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衰退的可能性加大。另一方面,全球的房地产、股票等价格震荡加剧,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粮食、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所以,我国不但要面对美国降息的压力,而且要应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些都使货币政策面临两难的抉择。
3、国际收支不平衡可能加剧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上升。一方面,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净流入规模加大。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恶化,美国可能取放松银根、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来防止经济衰退,而这些政策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加剧全球的流动性问题,国际资本可能加速流向我国寻找避风港。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保守势力的抬头、我国企业自身竞争力不足等因素可能会对我国的资本流出产生影响,导致资本净流入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加剧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的金融优势,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可能向发展中国家转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境外市场的动荡可能会影响到跨境资金流动的规模和速度,加大资金调节的难度,而且一旦出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可能会加大我国国际收支波动的风险。
4、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加大
在美国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可能会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来应对次贷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些都可能加剧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一方面,在美国取宽松货币政策同时,中国趋紧的货币政策会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近几年,在国际收支不平衡和流动性偏多的情况下,为了缓解国际游资投机人民币的压力,我国央行倾向于把人民币存款利率与美元存款利率保持一定的距离。自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为应对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取了减息等货币政策措施。1月22日、1月30日和3月18日,美联储分别宣布,降低联邦基金利率75个、50个和75个基点,减息幅度非常大。目前,中美利差已经形成了倒挂。如果中美货币政策继续反向而行,扩大的利差将增大热钱流入的动力,人民币将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央行的对冲也将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弱势美元政策在不断向全球输出流动性的同时,会直接影响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的贬值。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07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13.31%,对欧元汇率累计贬值6.12%,对日元汇率累计升值14.04%。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对大部分非美元货币贬值的结构性差异一直伴随着汇改,并在最近几个月的国际金融震荡中更趋明显。在这种情况下,非美元货币地区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要求可能会加大,不对称的汇率结构体系给人民币升值带来新的压力。
5、境外投资风险加大
从企业“走出去”的角度看,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影响可以分为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有利的是,次贷危机有助于我国金融机构绕过市场准入门槛和并购壁垒,以相对合理的成本扩大在美国的金融投资,通过收购、参股和注资等手段加快实现国际化布局,在努力提升自身发展水平的同时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支持。不利的是,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货币紧缩,无疑加大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融资风险和投资经营风险。而且,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深入,投资者的风险厌恶和离场情绪会引起更高等级的抵押支持证券的定价重估,从而危及境内金融机构海外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目前,次贷危机还没有结束,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有待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观察。然而,可以明确的是,在现阶段必须高度重视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影响,防止外部环境恶化作用于国内整体经济运行。尤其是要重视观察前期宏观调控政策的累积效应,结合和内部情况的变化适时作出灵活反应,熨平经济波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三)几点启示:
他山之石可攻玉
1、金融机构永远要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
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流动性较为宽裕的背景下,投资者对经济发展的前景较为乐观,往往会低估风险。但是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处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经济主体基于盲目乐观情绪购买的资产不一定就是优质资产。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个最新的例子。低利率和房价上涨使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气氛迅速激发,然而在利率提高和房价持续走低后,次贷危机迅速暴露。因此,作为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永远要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以商业银行为例,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纷纷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各家银行十分重视利润的增长,纷纷加大了信贷投入。与此同时,在我国市场上也存在着低利率和局部地区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因而住房抵押信贷一直被认为是优质资产。虽然可以肯定,我国的情况与美国有所不同,但是我国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有必要吸取美国、欧洲等国有商业银行在此次危机中遭受损失的教训,保持清醒的头脑,从预防经济周期波动和外部冲击的角度出发充分估计风险,实现自身的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
2、既要加强创新又要完善监管
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中,金融创新一方面通过广泛的证券化分散了美国房地产融资市场上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加剧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和冲击力,造成了难以计量的损失。因此,我国要在不断加强金融创新的同时,完善对相关产品的监管。首先,要加强金融创新。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场工具的创新正在不断加快,如果不能跟上这一发展趋势,就会在将来的全球化金融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就目前而言,对金融衍生产品以及一些复杂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是我国金融机构的薄弱环节,因此,要努力提高定价能力,确保对风险—收益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其次,要正确认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其产品虽然可以对冲和分散风险,但不会消灭风险。层出不穷的金融衍生产品拉长了资金的链条,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通过MBS、ABS、CDO等典型的金融衍生工具,使得高风险的房地产资产以证券化方式进入投资市场。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初期阶段,虽然规模较小,但是要从起步阶段就注意有效控制和化解市场风险,提高银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审慎稳步地开展资产证券化。第三,要尽快完善金融监管。在金融创新过程中要搞好相关政策法规的配套,加强对金融创新产品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通过尽快完善相关的监管框架,明确风险资本管理政策,加强并完善对场外交易的监控,强化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提示等措施,不断提升监管水平。
3、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
客观地说,在次贷危机中,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既定政策,对隔离境外金融风险作出了较大贡献。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经济体,在自身经济和金融结构存在诸多缺陷的情况下,适度的外汇管理是抵御国际游资冲击的一道重要“防火墙”。尤其是随着我国金融开放不断深入,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可以有效地防止相对脆弱的金融体系完全暴露在国际经济环境中,降低各种外部不确定性。因此,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一个相对长期的、渐进的、水到渠成的过程,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的能力相适应,与对外开放的要求相适应。目前,我们要审慎放开资本账户,切实加强外汇监管,密切关注次贷危机的后续影响。当然,在经济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有条件、分步骤、分阶段地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也是必然的,而且巨大的外汇储备和快速发展的宏观经济已经为相关的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任何一国的经济发展都无法摆脱其他国家的影响。在世界日益感受到中国影响的同时,“全球因素”也应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政策中的重要变量。有鉴于此,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全球经济变动的影响,在着手防范以化解金融外汇市场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完善汇率机制改革的同时,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对话和协调,共同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目前非洲国家人口、地理、经济方面的概况。
本世纪初以来,通货膨胀似乎被华尔街乃至全世界遗忘了。便宜的自然和大宗商品,无论是能源,金属,还是农产品,好象是天经地义。人们的车是越开越大。象通用汽车的其他车尽管销售不尽人意,但仿军车的喝油怪物悍马(Hummer)却大部分人都觉着酷。金融界一度担忧的不是通货膨胀,或 Inflaction,而是其反面,Deflation, 或通货紧缩。
但去年下半年开始,随着不断飙升的油价,通货膨胀这怪物张开血盆大口回来了。大概最著名的征兆是据说有一天二师兄得意洋洋的对大师兄夸口,妖精们已经不要吃师父了,他的肉已经更贵了。所以大师兄,你回花果山去吧。
接着的是日常用品,农产品开始大幅涨价,尤其是大米。有人开始屯积大米,超市和Costaco的大米一度脱销,因而不得不限量供应。只是这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对抗通货膨胀。设大米$50一袋,你买上10袋,家里的车库就有些挤了。一百袋大概是能储存的极限了。那才不过五千美刀。就算你把这些钱全省下来,又能省多少呢?何况还有霉变虫吃等损耗?这显然不是一个好方法。
一想到通货膨胀,人们一个极自然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实行价格管制。包括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包括一直钟情市场经济的共和党总统尼克松,也干过价格管制的蠢事:那就是在11年实行控制石油价格。这样做的结果是火上加油:一方面,由于价格控制,生产商的利润不是由市场调节。人为的压低油价,使生产商没有意愿增加产能或开发新油田。另一方面,人为的低油价使得人们没有平抑消费的愿望。本来已经供不应求,油价控制更加加大了这种失衡的供需关系。自10年以来,当时美国原油进口翻了一番。
那么除此以外,人们还有那些对付通货膨胀的妙计呢?且让我们看看(Forbes May 2008, p. 37, “Attacking Inflation”):
津巴布韦 (Zimbabwe): 把100,000%的通货膨胀率和80%的失业率归罪于“金圆恶霸,走私犯,和其他非法交易分子” 并严加打击。任何人不许“非法” 兑换外汇,违者有牢狱之灾。所有生意人都必须每天把现金存入银行。结果呢,的铁腕只是对小老百姓有效。通货膨胀并不买这个账,物价该涨照涨不误。
伊朗:当其经济大臣承认对18%的通货膨胀束手无策,总统马上让他走路。
印度:对7%的通货膨胀,印度找到了一个非常有创意的解决办法:取消一些粮食的期货交易。对紧缺的钢材,他们也准备照此办理,并威胁要实行价格管制。
。。。
只是要真正治理通货膨胀,这些偏方都不管事。真正要治理通货膨胀,就得对症,从根子下手。通货膨胀的原因很简单:供需失衡,求大于供。要根治,也无非从这两方面下手:要么增加供给,要么降底需求。但都是知易行难:要增加供给,就得允许物价在一定的时间内上涨,一直等到生产商觉着有利可图,因而扩大生产规模。人为的要求生产商在低价格下括大生产,生产商无利可图,供应不可能真正增加。
要降底需求,那就是要减少货币投放量,或增加利率。但往往发生通货膨胀时,经济可能面对衰退。这次美国次贷风波后的经济形势就是一经典例子。联储实在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咬着牙关降息。
西谚说,如果你打不过他们,就参加他们(if you cannot beat it, join it):让你的钱跟着油价米价一起涨!
2009年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反危机政策实质就是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中国自然也不例外。在4万亿财政刺激出台后,2010年中国就碰到的资产价格泡沫问题、经济有过热倾向及物价水平不断走高等问题,实际上都与需求管理的传统政策手段运用有相当关系。任何一个经济体,只要一段时期内总需求扩张速度过快时,总供给层面会出现跟进速度不协调问题并首先在国民经济的短板方面表现出来,中国多年以来的经验是每当总需求增长加速时,能源交通会首先成为瓶颈,在本轮经济刺激推出后它具体表现为2010年电力供应紧张煤炭价格特别是电煤价格的大幅上涨以及铁路运力不足等方面,而房价和菜价的大幅上涨则与能源交通这些国民经济扩张期的历来短板有相当差别。
多年的房价和物价都是有涨有跌。即使是近两三年始终居高不下的房价本身也没有泡沫一直涨大的内在规律,尽管近年来遏制房地产泡沫的新政出台了两次,在这种背景下,房地产开发商与地方仍表现出和中央顽抗的博弈决心,但中央手中仍有政策“”,例如杀伤力极强的房产税和旨在改善供给的一些有效政策,这些待动用的政策“”一旦发射,我相信,全国一二线城市的房价都会出现应声回落现象。
物价在中国多年的主推因素都是菜价。2010年菜价明显大幅上涨既有长期因素也有短期因素。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一个副产品就是大量城郊并入城市,使得全国数以百计千计的原来以蔬菜为主要产品的供应基地变成高楼林立的城市,加之每年又有一千多万农民涌入城市谋求就业,所以,生产基地种菜的人少了吃菜的人却一味增多,一二线城市距蔬菜生产基地越来越远,加之燃油涨价、公路乱收费乱罚款等因素人为阻滞了蔬菜与需求城市之间的供应通道,流通成本不断加大,这些都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蔬菜及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长期推动因素。2010年中国各地自然灾害偏多,韩国日本等国蔬菜需求激增,这些可视为蔬菜价上涨的短期推动因素。
面对这两类因素,我们应当以平和的心态去研究解决办法。对长期因素应取一些制度的对策,对短期因素则应取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来解决。解决通胀的目的是让老百姓满意。而老百姓又分为城乡两类。农产品涨价,城市老百姓怨声载道而农民则拍手称快;物价下跌,城市老百姓笑逐颜开,而农民则会叫苦不迭。所以在农产品在蔬菜价格上涨问题的应对上不宜取简单的只考虑一方利益不考虑另一方利益的政策措施。我个人认为,对农产品的价格的上涨应抱容忍态度,这样才能在中国这种小户自耕农制度下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当然,中国2010年年初也出现了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但农民获得利益太少(只有10%左右)大部分利益被流通领域的从业者包括投机者拿走的问题。这种不正常局面必须校正。
如果农产品大幅涨价、涨价的大部分好处又被农民兄弟获得,这应当是好事。我们不是口口声声地说城市反哺农村吗?用市场机制来反哺比我们喊一千个口号更有力。那么,怎样确保农产品涨价大部分利益能为农民获取?我想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多建农贸市场让农民变成自己产品的直销者,如果农产品运输都走绿色通道,农民在农贸市场免收摊位费,全国各大城市在建立了数量足够多的农贸市场后,大中城市的菜价用不上半年就会大幅下跌。我自己有过体验性调查:我附近的四海桥农贸市场里面的青菜价格比憨邻福超市内的菜价大都便宜50%以上,比易初莲花等大型超市的价格便宜得就更多。所以菜价农副产品价格这类在中国CPI中贡献度极大的商品价格控制,措施极为简单:只要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大城市每个城市再建200个左右农贸市场,让农民成为直销主力,CPI的遏制问题根本不困难。通过扩大农民直销比重刺激供给,供给大幅增加拉低价格,到最后城市老百姓也会很满意。在控制物价时首先让农民得到实惠,然后在蔬菜等农产品供给增长价格回落后,城市老百姓又会迂回地得到好处。
2011年,决策层预期通胀控制目标为4%,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中,这是一个中低水平的通胀率。资料显示,2010年巴西通胀率约为5.9%,俄罗斯约为8.8%,印度为8.58%,越南为11.75%,这四个经济增长较快的新兴市场国家通胀率均明显高于中国。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取措施应对国内的通胀威胁,另一方面又要有开阔的视野和明智的政策思路,并避免两个极端倾向:一是避免过度依赖行政手段,在农产品价格控制方面,囤积居奇、投机倒把、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的行为当然要坚决打击,但不能对蔬菜和某些农产品设定价格管制线,价格一旦管死就不能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会影响供给;二是通胀一抬头就出现“深刻”现象,在一些所谓专家学者误导下大众将通胀的原因不恰当地归咎于央行货币超发,最后给正常的货币政策制定和调节造成不适当的压力。
公众舆论压力下,中国目前的确存在政策不当选择倾向,这个可能的政策偏向就是由2009年的极端宽松转向2011年的过度紧缩,尽管我们的货币政策已被冠名为“稳健”,但在实际操作中极有可能出现信贷指标管理过严、紧缩性政策工具运用过度及相应的监管过度等现象。
与各路人士口口相传的所谓流动性过剩、流动性泛滥的看法不同,据我观察,现在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的资金在央行连续六次上调存款准备率措施出台后已相当紧张。在2009年时,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大体维持在3.2%的水平上,但到2010年下半年,许多商业银行自行控制的超额准备金率已低至1.5%左右,也就是说央行再用惯用的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数量型工具实施紧缩政策已有触发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现在,同业市场一年期利率已达5.7%左右,这表明商业银行体系整体资金已经吃紧。
我十分赞赏央行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对中国这样庞大的经济体实施宏观调控必须区别不同情况取有保有压有松有紧区别对待的差异性货币政策,例如,在以通胀为主要敌人时,对商业银行支持农产品特别是有利于增加农副产品供给的相关行业的就应当在指标考核时给出一个扣减系数,中央银行和银监工作人员只要吃得辛苦,我们的着眼于供给调整而不是简单无差别的一味宏观紧缩政策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至于说通胀的外部输入问题,我想这倒不足为虑。由于中国经济业已融入全球化,国际的通胀压力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避免的,我们的政策工具篮子中还有一件一直舍不得动用的法宝——汇率,只要大胆运用这个工具,允许人民币明显升值,外部输入型通胀的负面影响就会大部分被抵消。
发展中国家应怎样避免经济危机
非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东接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以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同欧洲相望,东北隔苏伊士运河、红海和曼德海峡与亚洲相邻。面积3029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洲。
非洲的地理位置非洲是一个高原大陆,全洲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整个大陆的地形从东南 向西北稍有倾斜。东部和南部地势较高,分布有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世界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就在东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上。东非大裂谷全长6000多公里,被称为“地球上最大的伤疤”。
非洲中部和西北部地势较低,分布有刚果盆地和撒哈拉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积达800多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中广布着沙丘、砾石戈壁,只有少数地方由于地下水流出地表而形成绿洲,是沙漠中人烟比较稠密的地方。
非洲的水力丰富,蕴藏量占世界总量的20%以上。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和赞比西河是非洲的四条主要河流。尼罗河全长6600多公里,是世界流程最长的河流。在干燥的沙漠里,由于尼罗河的泛滥而形成了一条带状的“绿色走廊”。这里是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地区 。
非洲地跨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横贯中部,气候带南北对称分布。通常气温高,降水少,干旱地区广,有热带大陆之称。动、植物非常丰富。在茂密的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地区,生长着许多珍稀动物,如猩猩、狮子、羚羊、长颈鹿、斑马和大象等等。咖啡、枣椰、剑麻和丁香是非洲著名的经济作物。
非洲的地下也非常丰富,素有“世界原料宝库”之称。黄金和金刚石的产量一直占世界首位;石油、天然气及铜、锰、铀、铝土、钨、铬等矿产储量也很大,常被称为“富饶的大 陆”。
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在非洲发现的大约200万年以前的人类化石。是迄今所见的人类最早的化石,非洲现有55个国家和地区,全洲人口5.53亿(1985年),人种以黑种人为最多。
非洲国家的人口
阿尔及利亚 阿尔及尔 2 950 2 381 741
布基纳法索 瓦加杜古 1 110 274 200
马达加斯加 塔纳纳利福 1 580 627 000
埃及 开罗 6 450 1 002 000
布隆迪 布琼布萨 640 27 834
赤道几内亚 马拉博 42 28 051
多哥 洛美 430 56 600
安哥拉 罗安达 1 160 1 246 700
埃塞俄比亚 亚的斯亚贝巴 5 865 1 103 600
尼日利亚 阿布贾 11 840 923 768
南非 比勒陀利亚 4 330 1 221 037
塞内加尔 达科尔 880 196 722
佛得角 普拉亚 40.6 4 033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圣多美 12.9 1 001
斯威士兰 姆巴巴内 96.6 17 363
尼日尔 尼亚美 570 1 267 627
毛里求斯 路易港 113 2 040
几内亚比绍 比绍 110 36 125
厄立特里亚 阿斯马拉 353 125 000
坦桑尼亚 达累斯萨拉姆 3 150 945 087
苏丹 喀斯穆 3 000 2 505 813
几内亚 克纳克里 760 245 857
科特迪瓦 亚穆苏克罗 1 430 322 463
乍得 恩贾梅纳 670 1 284 000
科摩罗 莫罗尼 65.1 2 235
塞拉利昂 佛里顿 451 72 326
中非 班吉 340 622 984
赞比亚 卢萨卡 965 752 614
乌干达 坎帕拉 2 080 241 038
毛里塔尼亚 努瓦克肖特 240 1 030 000
利比亚 的黎波里 580 1 759 540
喀麦隆 雅温得 1 390 475 422
吉布提 吉布提 62.3 23 200
利比里亚 蒙罗维亚 276 111 370
津巴布韦 哈拉雷 1 170 390 759
刚果 布拉柴维尔 267.9 342 000
马里 巴马科 1 150 1 241 238
莱索托 马塞卢 210 30 344
加蓬 利伯维尔 132 267 667
刚果(民) 萨 342 000 267.9
摩洛哥 拉巴特 2 750 459 000
冈比亚 班珠尔 117 10 380
加纳 阿克拉 1 830 239 460
肯尼亚 内罗毕 3 052 582 646
马拉维 利隆圭 1 010 118 484
纳米比亚 文德和克 162 824 269
塞舌尔 维多利亚 7.6 455
博茨瓦纳 哈勃罗内 4 330 581 730
莫桑比克 马普托 1 830 799 380
贝宁 波多诺伏 430 56 600
卢旺达 基加利 801 26 338
索马里 摩加迪沙 1 020 637 657
突尼斯 突尼斯 930 164 150
非洲经济呈现持续增长势头
近年来,非洲经济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增长的速度也高于全球经济平均水平。今年以来,许多国际机构对非洲整体经济的预测依然乐观,认为非洲经济的整体表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出色。非洲经济正以30年来最快的速度向前发展。自2003年以来,非洲经济摆脱了长期低迷的状态,开始进入稳步增长阶段。2003年非洲经济增长率为4.3%。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6年非洲经济增长率为5.4%,与去年的增速相同,但明年的增长速度可望提高到5.9%。
非洲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非洲国家近年来政治稳定,并实施了宏观经济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措施。这些改革措施客观上促进了非洲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大部分非洲国家的财政平衡得到改善,非洲平均财政情况已从赤字变为盈余。同时,通货膨胀也得到较好控制。
第二,非洲人口中劳动力数量在未来十几年里将会有较快增长,将促使国民收入增加和内需扩大。国际组织普遍认为,非洲国家对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对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加上经济的持续增长,必将加速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第三,全球经济强劲增长,为非洲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中国、印度等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对非洲经济增长产生了拉动效应,带动了非洲国家加工业和出口的增长。同时,初级产品商品价格的上涨,刺激了非洲国家的出口,改善了非洲国家的贸易状况。仅2005年一年,非洲的贸易顺差就翻了一番以上。
第四,援助和外国投资增加。仅2003年和2004年,援助就增加了100多亿美元。与此同时,外国直接投资也在逐年增长。近年来,流入非洲的外国直接投资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数据显示,在上述两年期间,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东非地区外国直接投资增加最快。
当然,非洲经济在加速发展的同时也还有一些困难有待克服。首先,面临全球高油价的挑战。如高油价持续下去,大多数非洲国家的通货膨胀将会上升,经济增长将会受到抑制。对石油靠进口的多数非洲国家来说,经济增长会受到影响。其次,面临美元贬值的威胁。如果美元进一步走低,致使美国进口减少,那么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的非洲国家经济将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美元贬值对非洲的石油出口国来说意味着收益的减少,因为大部分石油交易是以美元来结算的。另外,非洲农业始终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威胁。非洲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基本上靠天吃饭,自然灾害随时可能给脆弱的非洲农业造成巨大损害,进而导致经济下滑。
世界经济已进入新的增长阶段,对非洲国家的经济振兴是一个良好的机会。人们有理由相信,非洲经济是大有希望的。
管制价格有哪些类型?会产生何种经济后果?
近年来全球经济经历了股市频繁波动、经济严重衰退、世界局部地区动荡和反恐战争,以及恐怖活动猖獗等一系列负面因素的打击,持续了多年的低迷。据世界银行统计,2001年和2002年全球经济分别仅增长了1.5%和1.7%,虽然同期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高于全球经济增长,但增长也同样缓慢。2003年随着伊拉克战争的结束,影响全球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在逐步减少,与此同时,在美国经济复苏和亚洲经济平稳增长的带动下,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加快的迹象逐步显现,全球经济增幅达到2.7%。延续2003年的全球经济出现转机,2004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明显加快,预计年增幅可望达到4%。由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复苏和亚洲经济的稳定增长,使得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平稳,预计2004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可达到6.1%(高于2003年的5.2%)。2005年和20%年如果油价依然居高不下,以及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将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如果油价有所回落,全球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不出现意外情况,预计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可达到5.4%和5.1%。
一、亚洲经济强劲增长
目前,亚洲国家经济发展依然面临着国际政治、形势严峻的考验,其中在政治上包括地区形势动荡、安全问题突出、恐怖活动依然猖獗,以及随时有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件。在经济上,尽管2005年仍将保持一定规模的增长,但强劲复苏的背后潜在的风险也在加剧,如油价的波动、新的通货膨胀压力、金融领域的不稳定性,以及经济活动减弱正在显现,许多不确定因素使亚洲经济前景不能过于乐观。
(一)亚洲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
2001~2002年期间,亚洲地区一些主要国家经济增长放慢,出口需求下降,并影响到金融市场的稳定,尤其是部分新兴市场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相当严重,再加上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严重衰退,进一步加剧了亚洲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
亚洲国家(不包括日本)经历了两年的经济增长下滑后,2003年开始出现转机,经济增长达到6.5%。尽管2004年亚洲国家经济受到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和中东局势动荡,以及各种恐怖等不利因素影响,但经济增长依然强劲。为此,近期亚洲开发银行将2004年亚洲国家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从4月的6.8%调高到了7%,这是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亚洲国家出现的最快增长,预计2005年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但有所下降,为6.2%。尽管经济强劲增长,油价上扬,但预计2004年亚洲地区的通货膨胀率仅为3.7%,比原先预测的低0.5个百分点。目前亚洲经济能够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经济增长强劲推动了亚洲经济的增长。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了9.1%,国际社会普遍认为,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将依旧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增长幅度与2003年相差无几。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亚洲国家经济自主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同时区域内贸易合作进一步加强,减少了因区域外部国家消费不振和经济低迷带来的冲击。再有,亚洲已经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摆脱了出来,金融领域相对稳定。2004年以来,亚洲各国货币持续保持稳定,而且股市开始普遍回升,金融市场进一步活跃,这对当前亚洲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由于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强劲复苏,2004年亚洲地区出口增长强劲,消费和投资也进一步复苏。预计2004年亚洲地区出口增长18%,在经济扩展和油价上涨的同时,进口增长更为迅速,预计进口增长21%。
(二)各区域经济强劲发展
从亚洲各区域经济发展形势看,均有长足的发展。
2004年,东亚地区依旧保持着高速发展态势,预计经济增长达到7.3%,其中中国增长率将超过9%;中国香港达到7.5%;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中国台北经济复苏比预期的要放缓,增长率为6%;由于出口减缓和国内需求不旺,韩国经济增长率约为5.2%。2004年拉动东亚地区经济增长强劲的主要因素是,需求持续旺盛、投资增长加快和进出口贸易繁荣。预计2005年东亚经济增长将有所减缓,
2004年东南亚地区经济增长仅次于东亚地区,大多数国家经济进一步复苏。消费和投资是当前东南亚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预计2004年东南亚经济增长率可达到6.2%。其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经济表现最为突出。由于新加坡官方将第三季度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7.8%,第四季度预期上调至6.2%,从而全年经济增长预期从7%大幅上调到了8.4%,这将是新加坡四年来最快的增长幅度。一年来,由于马来西亚国内需求出现大幅度反弹,出口增长较快,经济发展有了新的动力,经济增长率上调到7%。泰国和越南继续保持着可观的增长势头。印尼和菲律宾经济得到改善,但增长速度仍然相对缓慢。预计2005年东南亚地区经济增长率将随着亚洲经济的放慢而略有回落,为5.7%。
2004年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及前景展望 来自: 第一范文网
2004年由于南亚地区主要国家印度的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和巴基斯坦经济改革增强了国力,预计该地区经济可望实现6%的增长率。但随着油价的上涨,通货膨胀率高于预期,可达到5.5%。2005年印度经济发展有可能受农业减产的拖累,经济增长出现下滑,而巴基斯坦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受印度经济发展减缓的影响,2005年南亚经济增长也将减缓,预计为5.9%,如果油价继续在高位徘徊,通货膨胀率也将上升,有可能达到6.5%。
2004年中亚六国经济增长主要受益于石油、天然气和矿产品以及棉花价格的上涨,预计经济增长达到8%。其中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由于受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上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投资和出口收入大幅增长,经济出现快速增长。而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在矿产品和棉花价格上涨的拉动下,经济增长普遍提升。尽管2005年国际油价和矿产品价格有可能回落,但中亚六国的石油、天然气和矿产品出口量将继续增加,经济增长也将保持在2004年的水平,甚至高于现有水平。
(三)亚洲经济仍面临着各种考验
当然,目前亚洲地区在经济复苏过程中也有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地区政治形势上,2004年以来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政局动荡、恐怖主义盛行,导致这一地区安全与政治环境恶化,在一程度上阻碍丁东南亚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战后伊拉克局势和整个中东局势的动荡,导致亚洲的安全环境更加严峻,对亚洲的旅游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目前,旅游业占亚洲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近9%,7%的就业机会也来自旅游业。伊拉克战争后,恐怖袭击以及恐怖威胁的不断增多,严重影响了亚洲特别是东南亚旅游业的发展。在经济形势上,亚洲国家和地区仍存在着严重的隐患,特别是金融领域隐患依旧突出,如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债务负担沉重,银行业存在着多种潜在危机,来自金融领域的潜在威胁始终存在。再有,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地区,石油的需求量在近10年的时间里增长了50%以上,占全球总需求增长量的约80%。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亚洲对石油的需求还在进一步增大。由于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严重依赖石油进口,因此目前中东局势的动荡对亚洲经济进一步发展构成的最直接的威胁就是石油供价格的上涨。2004年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目前虽有所回落,但随着中东局势的进一步动荡国际油价仍居高不下,甚至还有可能再度攀高。目前油价的居高不下首先加大了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石油进口,一些国家贸易盈余大幅度减少,削弱这些国家偿还债务的能力。其次,油价的高企使企业生产成本增加、效益下降,同时导致通货膨胀有所抬头。
论文2004年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及前景展望来自
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亚洲将面临来自全球范围内各种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加强区域内部的合作对亚洲未来经济发展就显得更加必要。其中区域内部的合作既包括经济上的,也包括政治上的,特别是在共同打击恐怖主义上的合作,对亚洲地区安全和经济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受各种政治、经济因素影响,2005年亚洲国家经济增长将放慢,主要原因是预计部分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将进一步减弱,但进出口贸易仍将旺盛,预计出口将增长11%,进口将增长14%。在石油价格继续高位徘徊的情况下,经常性项目盈余将进一步减少,通货膨胀率将继续攀升,可能达到4.4%。同时,高油价也将有可能导致石油进口国经济增长的明显放缓。另外,2005年美国、日本和欧盟经济增长有可能出现下滑,再加上目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日益突出,可能会在今后拖累全球经济的增长,影响亚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取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变化,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取必要措施防范各种风险,才能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非洲经济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
受全球经济复苏的影响,2003年非洲经济出现了新的增长,达到3.6%,但受非洲内战的影响非洲经济发展依旧缓慢。2004年在全球经济复苏加快的带动下,非洲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增长,预计全年可达到4.5%。其中东部非洲达到5.6%,中非5.3%,北非4.5%,南部非洲3.4%和西非3.2%。预计2005年非洲经济仍将出现进一步增长,有望达到5.4%。
(一)非洲的经济发展形势
2003-2004年非洲在全球经济逐步复苏的带动下经济出现了新一轮增长。2004年非洲的经济发展主要受益于世界各国需求的增加和国际市场石油以及其他初级产品价格的攀升。受全球经济强劲复苏的影响,2004年世界各国对非洲石油和其他初级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国际市场石油和其他初级产品的价格也随之上涨,从而对非洲的经济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由于非洲石油和初级产品出口量的持续增长和价格的上涨,2003-2004年非洲初级产品出口收入大幅度增加,并带动了外资在非洲投资的增加,特别是跨国石油公司在非洲的投资进一步加大。目前非洲原油产量占全球产量的10%以上,预计到2010年有望上升到20%,仅美国原油进口总量中非洲能源所占比重将从目前的15%提高到2005年的25%。2004年由于海湾局势动荡,石油价格飙升,非洲的石油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迫使西方国家和石油公司加大了对非洲石油的进口和在非洲地区的开,从而使非洲产油国从中受益。此外,非洲有色金属、黄金、咖啡、茶叶、棉花等的出口收入2004年也有大幅度提高。
2004年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及前景展望 来自: 第一范文网
虽然目前非洲经济有所回升,但大多数非洲国家要实现2015年将贫困人口减半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要实现这个目标,非洲国家本世纪起需要年均经济增长保持在7%以上,而目前非洲55个国家中,只有极少数国家能够达到这一标准。长期以来,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初级原料产品的出口和国际直接投资,以及经济援助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目前非洲国家仍然面临着国际直接投资和经济援助严重不足等各种困难,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二)非洲的贫困问题
长期以来,贫困始终是阻碍非洲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国际社关注的问题,但至今仍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目前,非洲大陆的形势依旧十分严峻,战乱不断,艾滋病肆虐,债台高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差距日渐拉大。根据联合国有关部门提供的统计数字,拥有30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8亿多人口和55个国家的非洲,目前仍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地区,贫困是非洲经济发展的最棘手问题。目前,非洲的国民生产总值仅占全球的1%,贸易总额仅占全球的2甲e,吸引外资仅占全球的1%,经济增长相对缓慢。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04年底,非洲贫困人口增加近210万,每天生活费不足一美元的贫困人口增加约80万。另据世界粮农组织报导,目前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非洲有近3000万人严重缺粮,其中东非占60%,约1800万人。特别是近年来肯尼亚由于持续干旱,有400多万人处于饥饿之中。与此同时,赞比亚、莫桑比克、津巴布韦等国家遭受洪涝灾害,计以百万人的食品安全受到威胁。另外,目前美国的大规模打击恐怖军事行动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而非洲国家的外债、消除贫困化、防治艾滋病,以及地区冲突等问题被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看淡,而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经济发展。为此,近年来许多非洲国家***多次强烈要求国际社会进一步重视非洲国家的问题,加大对非洲的经济援助,并消减对非洲国家进口产品的关税壁垒。此外,他们还呼吁非洲国家应不断发展自身能力,加强非洲国家间的协调,深化适应性的经济结构调整,依靠非洲国家的力量解决地区冲突等,以逐步建立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从而减轻因恐怖和西方国家打击恐怖主义军事行动给非洲经济带来的严重影响。
(三)非洲的债务问题
严重的债务问题是困扰非洲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到2000年底,虽然非洲国家的外债状况有所改善,但积欠外债总额超过了3800亿美元,比20世纪90年代初不到3000亿美元增加了近27%,平均每年增加约100亿美元,债务总额约占全球债务总额的13%,占发展中国家的15%。非洲国家每年近25%的财政收入用于偿还外债。2002年非洲国家由于还债能力减弱,债务负担更加沉重,债务总额接近3900亿美元,其中年内非洲国家被要求偿还的就高达近210亿美元,约有近130亿美元没能按期偿还。2003年非洲国家债务形势进一步恶化,接近4000亿美元,预计2004年超过4]00亿美元。据有关机构预计,在今后几年中非洲国家的外债总额不仅将大大增加,而且无法按期偿还的也将大幅度增加。由于近年来债务危机的加剧,使许多非洲国家新的大幅度减少。例如2001年和2002年,非洲国家从国际金融机构所获得的新的分别比上年减少了约6.4%和6%,2003年减少了6.2%,预计2004年超过6.5%。尽管2004年6月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同意把减免贫穷国家债务再延长两年,并表示将提供更多的免债和援助项目,但这些减免只占非洲债务的一小部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四)非洲的贸易问题
对外贸易在非洲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主要外汇来源是通过对外贸易来实现的,其主要的贸易往来是美国和欧洲地区。近年来,非洲国家为了经济发展不断扩大出口,同时随着美国和欧洲等西方国家对非洲制造业产品需求的增加,非洲的出口增长从1998年的3.1%增加到2000年的3.4%。但近年来,由于西方国家实行反倾销和补贴等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以及自由贸易协定实施的速度缓慢,使非洲国家贸易发展出现缓慢趋势,依旧徘徊在3.4%左右。1999年以来,西方国家每年用于农业补贴高达3000亿美元,相当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并对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的农畜产品进口征收关税超过100%。估计,由于西方国家实行的限制进口政策,发展中国家每年损失的出口收入超过了1500亿美元,其中非洲国家的损失十分可观。由于西方国家进一步加大了贸易保护主义力度,使非洲出口贸易成为西方贸易保护主义的牺牲品。长期以来,非洲经济增长依然严重依赖初级产品的出口,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对非洲经济的影响十分明显。而且,非洲的其他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处于劣势,再加上发达国家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也进一步限制了非洲产品的出口。
2004年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及前景展望 来自: 第一范文网
另外,由于地缘政治不稳和经济本身诸多不确定因素始终笼罩着非洲,受其影响,未来非洲经济形势依旧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在当前非洲内战不断和政局动荡不定的影响下,非洲国家经济发展依旧步履艰难。非洲部分国家长期政局的动荡,严重影响了国际机构和外资在非洲的经济援助与进一步投资,并影响了非洲的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出口的进一步增加。同时,内乱和冲突带来的疾病、饥荒、环境恶化等问题,给非洲经济保持稳定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三、拉美经济摆脱困境
2003-2004年,拉美国家逐步走出经济和金融困境,经济出现恢复性反弹。特别是2004年,拉美经济显示出强劲增长势头,复苏态势得到进一步巩固。但目前在经济发展中依旧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未来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
(一)经济进一步增长
2001-2002年,拉美国家受阿根廷、巴西经济和金融形势持续恶化的影响,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再加上随着全球经济普遍陷入衰退,特别是受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拉美国家经济出现严重下滑。拉美国家与美国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美国经济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到拉美国家的经济走势。因此,2001年和2002年美国经济的衰退和遭受恐怖袭击带来的重创,为拉美国家经济带来了厄运,甚至比美国的衰退更为剧烈。2003年美国经济开始全面复苏,由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拉美地区经济复苏依然乏力,经济增长仅有1.5%,但与2002年负0.6%的增长相比,拉美经济也在逐步回升。2003年以前,导致拉美外国投资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拉美各国经济普遍衰退,一些国家发生金融动荡,部分国家经济政策摇摆不定,以及许多国家货币贬值。
2004年以来,随着拉美国家逐步消除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以及受美国经济强劲复苏的影响,大多数国家经济状况出现进一步好转,许多国家经济复苏势头强劲,,预计2004年拉美地区经济增长可达到4.7%。其中,委内瑞拉、乌拉圭和阿根廷三国2004年的增长率预计分别达到12%、9.5%和7.1%。同时,厄瓜多尔、巴拿马、智利、秘鲁、墨西哥、巴西、哥伦比亚和哥斯达黎加经济也呈现稳定增长势头。2004年拉美对外贸易连续第三年实现顺差,预计全年顺差额达到385亿美元。2003年拉美资本外流净额由2002年的400亿美元下降至150亿美元,2004年资本外流进一步减少,外部投资也出现回暖迹象,因此拉美2004年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改善,这表明拉美经济状况在不断好转。虽然目前拉美经济仍在困难中徘徊,金融状况难以根本好转,但2004年拉美经济开始复苏,流入该地区的外资也逐步增加。拉美国家经济2004年普遍增长主要得益于全球经济和美国增速加快,以及国际市场需求回升。在美国、日本和亚洲等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带动下,全球经济快速复苏,国际市场需求旺盛,拉美原料和石油出口国的收入因此大大增加。拉美地区多数国家属外向型经济,因此,拉美经济复苏首先得益于外需的增长。2003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快速复苏,国际需求转旺,从而带动了拉美地区的出口。由于2004年全球贸易预计增长8%,这为拉美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对外出口机会。同时,拉美国家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推动了自身经济发展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各国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此外,初级产品和石油出口占拉美国家出口的30%以上,是拉美经济的重要支柱。2003年以来国际市场初级产品和石油价格的大幅度幅上涨,也使许多拉美国家的出口收入进一步增加。另外,在经历了2002年拉美金融危机之后,阿根廷从困境中摆脱了出来,经济增长势头增强,这为整个拉美地区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基础依然薄弱
近年来,拉美经济形势始终处于动荡之中,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相继接踵而来,总是不能稳定。90年代拉美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为3.3%,但是由于拉美许多国家经济和金融领域十分脆弱,一旦受国内或地区以及国际不利因素的影响,经济和金融形势随时有可能出现新的危机,因此今后拉美的经济前景仍不容乐观。2004年拉美经济尽管已出现比较强劲的复苏,但依然面临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许多拉美国家经济严重依赖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出口,一旦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下滑,其出口必然受到严重影响,市场上价格的波动将是今后拉美国家对外出口和出口收入不确定和不稳定的重要因素。第二,外向型经济是拉美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对外贸易和国际投资,一旦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外国投资不振,将严重影响拉美经济的发展。这种对外依赖程度较高的经济模式是未来拉美经济发展的潜在隐患。拉美国家要保持长期可持续性的经济增长,一方面需要各国在国内市场挖掘经济增长的动力;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本地区的区域合作。第三,一些拉美国家金融和政局动荡的风险依然存在,一旦任何一个国家的金融和政局动荡,将波及整个拉美地区。在金融领域,由于拉美地区各国国内多年来储蓄偏低,抗风险能力脆弱,一有风吹草动金融危机有可能再次卷土重来。
2004年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及前景展望 来自: 第一范文网
(三)前景不容乐观
目前拉美经济出现的强劲增长并不稳定,增长既有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也有经济陷入低谷后的恢复性回升的程度和可能。如果国际和地区环境发生变化,或该地区出现严重的突发件,拉美经济的增长将很难维持,甚至出现经济或金融形势的动荡。当然,未来拉美经济也有乐观的一面。首先,拉美经济已经渡过了艰难时期,经济开始全面恢复,正处于增长时期;其次,地区形势趋于稳定,政治环境的逐步稳定有利地区经济的发展;再有,区域性合作不断加强,有利于本地区自身的发展。另外,由于外部环境对拉美经济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今后几年拉美经济能否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能否持续复苏和进一步增长。预计,2005年和2006年如果不出现意外,拉美经增长将有所放慢,均在3.7%左右。
四、发展中国家经济面临着严峻考验
随着西方主要国家刺激经济的实施,以及2003年全球经济的复苏,预计2004年全球经济总体运行好于2003年,经济复苏步伐将在2003年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强劲态势。但全球经济运行中的一些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如能源价格较高、股市动荡、汇率频繁波动、消费需求增长不稳,以及局部地区动荡、恐怖活动猖獗、美国反恐战争是否会再次打响,都将会对全球复苏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全球经济波动甚至出现反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也将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考验,在困境中谋求进一步发展,在动荡中排除干扰保持经济形势的稳定。
对发展中国家未来的经济前景,有关国际机构也提出了警示,提醒有关国家和地区要警惕当前油价的剧烈变动、西方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全球恐怖活动猖獗以及东亚和拉美金融体系的脆弱,将成为影响未来全球经济是否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能否稳定增长的重要条件。目前西方国家和全球经济能否保持复苏的增长势头,国际金融市场是否能够保持稳定,以及打击恐怖主义活动是否有效和国际安全环境能否保障,将是影响今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主要不确定因素。另外,由于当前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在贸易上对发展中国家取种种贸易限制,以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始终没有得到改变,这将进一步扩大西方发达国家与贫穷国家的贫富差距,这也是严重影响今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最为贫困的地区和国家来说,如果这一状况得不到实际的改善,最为贫困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前景将依旧令人忧虑。与此同时,如果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严重受阻,也将必然影响全球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
当然,未来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依旧难以摆脱内外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从内部因素看,仍然会受到地区局部冲突、社会动荡、贫困加剧、债务沉重、技术落后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从外部因素看,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是否稳定对发展中国家有着重要的影响,将直接关系到国际社会对贫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和投资。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特别是贸易、贫困和债务问题涉及到国际社会的方方面面,近年来,在许多国际金融和国际性会议上都把发展中国家最为贫困国家问题纳入重要议程,作为国际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虽然目前有关国际机构就贫困国家债务减免、减少贫困等问题取了一系列措施,有利于缓解贫困国家的各种危机,增加官方经济援助,避免最为贫困国家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但西方发达国家还应从全球经济发展角度出发,从行动上更加重视贫困国家的发展问题,而不是热衷于西方的全球战略和对外政策。应积极地取确实可行的措施调整不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减少全球化给贫困国家带来的风险,切实实施债务减免和经济援助,从而对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债务危机等问题起到真正的作用。对于贫困国家和地区来说,在经济上,也需要进行经济结构改革,调整有关经济政策,避免债务进一步加重;在政治上,减少战乱、稳定社会,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从整个国际社会来说,贫困国家和地区需要更为关注和国际援助。具体地说,从现阶段看,要逐步有效地解决贫困国家的经济发展难题,缓解债务危机和减少贫困,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不能仅仅依靠一次或几次债务减免和经济援助来实现。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贫困和债务危机,一方面需要良好的国际经济秩序;另一方面需要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国际金融机构取有效措施,在减免部分债务的同时,也要支持贫困国家的经济发展,如降低利率,减少进口限制,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等,从根本上缓解贫困国家和地区的贫困现象和债务危机,才能使贫困国家和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gdp跟cpi增长速度一样,是不是经济就没有发展
监管也被称为调控(alregulation)。控制活动的总称,研究干预市场的控制被认为是作为一个正式的经济学领域。管制经济学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勒。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干预企业经济活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法院审理后,用普通法,反托拉斯法间接干预企业经济
活动;其次,利用宏观调控手段通过市场间接干预企业的经济活动;国有化的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第四,监管机构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其中,由普通法,国有化,对经济的干预和宏观调控活动基本上可以归类为的宏观行为,反垄断和监管是的微观行为。因此,总的来说,干预可以分为两大方面:宏观调控调控和微观经济性。
如上所述,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调节是一种行为,按照与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路径,通常可分为直接控制间接控制。由机构直接控制有关进入,价格,许可,认证,标准,收费和其他法规的规定和控制,直接应用到企业的市场行为。间接控制,是指由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反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的司法控制。其中,可分为直接控制经济调节和社会调节。经济控制是控制的行业和金融业等特殊行业,如自然垄断性,社会性规制的企业行为,造成环境的污染和其他外部问题和内部问题,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与卫生控制。
为什么要控制?这个问题几乎是等同的问题,为何对经济的干预。
控制产生的市场失灵的链接,当市场机制无法实现的有效配置,市场失灵,通过控制缺陷进行纠正和完善市场机制,干预分配。通常是由市场失灵的因素是:市场力量(如:垄断),信息不对称,外部的,内部的,不完全竞争,公共物品,失败的公平分配,非价值的物品(如:毒品,武器的生产,等形成的市场),市场失灵(如:由于不对称的风险和回报,因此投资缺乏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一致的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和收益。这些市场失灵的干预经济活动提供了先决条件。
克服市场失灵是竞争政策治理机制的替代品。调控和市场机制之间彼此的替代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替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就是说,当的行动无法实现的最优配置,扭曲了分配的寻租,腐败和其他市场的表现,会有控制失效。当市场的要求是,希望放松管制。
调控和市场机制的运作是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相互替代,而是一个不断调整的动态变化过程。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规范运作,就必须有广泛,深入和系统控制的,同时,也必须控制在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交易规模,产业结构和经济变化水平,并及时作出改革。 :上个世纪30年来,美国经济是在经济衰退期间,建立了控制系统的“指挥和控制”系统的基础上的概念,战争结束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监管僵化,市场和监管冲突。监管机构在同一时间有一个半立法,半行政和准司法权“三位一体”模式的控制,导致监管机构的扩张和控制的数量过多,20世纪70年代,美国联邦监管机构颁布法规年均7000件,监管成本平均超过64亿美元的美元,造成市场扭曲和低效率(Arrowetal,1996)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80年代,联邦行政机构进行了放松管制,私有化国有企业和私有化改革,1993年,人们普遍认为,克林顿签署行政命令12866 ---控制和审计“,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控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市场失灵的必要条件是对的调控,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的控制也可能失败。在这个意义上讲,调整,变化和制度改革,就是要克服的两个“失败”,以寻求新的制度均衡进化。
控制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的重要手段,发行的法规。由于美国国会在1887年制定的“州际商务法”,批准成立的美国100多年的勘探经验,在的监管。率先实施调控市场经济的机构---州际商业委员会(ICC),并授予制定并公布了广泛的法规的权力,为了保护市场的健康运行,已先后批准了建立了一系列的监管机构,并在同一时间授予这些机构制定规则的权力,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市场效率的作用,立法和诉讼持续时间长,成本高,行政监督其结果是,在美国,灵活,成本低。,控制延伸到市场经济的各个方面,从国会到行政机关立法转移重心的趋势,以及大量的法规出台。只存在在我国,经济体制下,行政命令的管理,业务仅仅是国家行政机关的延伸,监管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公平,公开,因此,规范市场秩序,这就要求作为担保的法律和法规。成立以来,建立市场经济,院和有关部委和一些地方相继出台了大量的法律,法规,措施措施这些法律法规,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有些效果不是很明显,有的甚至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不应急于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以涨停价限价措施可能会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发挥平抑价格会得到一些欢呼声。但会人为地抑制内部市场平衡机制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应该做的应该是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必要时,可以利用的力量,以增加市场供应,因为人们相信,将保证供应,恐慌性需求自然会消退,价格将失去玫瑰的支持。相反,直接干预价格限制业务零售价格和批发价格的中间部分,并没有改变消费者的预期,不能减少恐慌性需求。据经济学家的分析判断,不是真正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价格,但主观感知的供应和需求情况,这也是可以在当地发挥作用,可以提供及时的生产和供应信息,消除消费者的恐慌心理,让市场回到合理供需平稳运行的状态。
>在同一时间,我们相信,人的生计面对的一系列大幅涨价的商品,应组织一定的资金和直接补贴最低收入群体。这不仅会不会扰乱市场机制来平抑物价的自然机制,但的市场份额小于市场上的一个补充。这不会来一些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压力过大,不损害市场体系本身。
<BR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如果只是希望通过一些大宗商品价格的控制,控制通胀,其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要达到这个目标就无法实现,因为无论是从理论的角度来看,或从经验的角度来看,价格控制的方法来控制通胀,最后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南非和津巴布韦,通货膨胀到70倍,下令所有的价格也全部下降,当然,相当大的支持的人,但其实,不仅未能遏制过度通货膨胀,相反,价格的迅速崛起,在国民经济中作为一个整体陷入经济衰退,1940年代末,中国的通胀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
BR />在中国目前的情况看,对成品油价格严格控制,这种控制以减缓通胀上升的压力,但这样做不仅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相反导致的石油市场价格成品油价格管制和经济问题所造成的严重扭曲大,价格,如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压力更大,从2007年初的50美元上涨到目前的$ 130国内成品油价格不能做出相应的调整国际油价的变化,这是由两大石油公司(中石化和中石油)必须在严重亏损的情况下,由于两大石油公司不仅是一家公众上市公司,比例较高的市场价值在2主要油公司在的2主要油价格控制导致两家公司严重亏损,现货市场的投资者将用自己的脚投票了这样一个严重亏损的上市公司,这导致的整个股票的市场价格在同一时间,两大石油公司中石油损失惨重,不仅会降低两大石油公司的生产积极性,从而进一步造成了严重的国内石油短缺和增加石油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
从目前情况看,广东,浙江和北京中所观察到的,由于石油短缺,许多运输车辆不添加油,如果它可以被应用到一点点油,但还有很长的队列排,花了大量的时间,前几天,在北京五环边的一个加油站货车司机,他告诉我说,他有2天在北京和其他燃料的不添加油,不仅货物车不能及时地运送到目的地,导致损坏的货物在运输途中还几次等待加油成本,由于石油短缺,而且还使一些加油站伪劣油,提高这些运输车辆成本变相增加的石油价格,但也势必要增加成本转移佳下游消费价格上去了,控制的成品油价格,不仅扭曲市场价格机制整体而言,建立成品油短缺,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降低企业的效率,它已成为推动重要动机高的整体价格水平,例如,有用电农产品价格的结果,的价格管制控制的结果是如此
总之,在市场经济的基本面是什么?通过价格机制是企业和个人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使个别企业调整其行为如果调控市场价格在市场上价格扭曲的市场价格变化,那么个人和企业激励和约束机制的行为有可以不成为世界历史上,包括中国的改革和30多年的历史已经表明个人和企业在既定的约束,可以让市场通过价格机制的运作下,这是唯一的经济发展企业效益道目前的价格管制在某些行业和产品,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不被低估
人民币与俄罗斯卢布兑换率
那我就说简单一点,由于cpi的存在,gdp的增长就存在一个虚增的问题。如果gdp的增长率大于cpi,那么gdp实际上是增长的,反之则是虚增。由于每年经济都在增长,经济总量再扩大,所以央行每年都要对市场投放与经济增长相应的货币。我们知道通货膨胀实际上是市场上货币供求失衡引起的问题,当市场上货币流通规模扩大,那么每单位货币代表的价值就下降了,这就会导致商品价格的上升,反之则下降。国家宏观调控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稳定物价,二是保证经济平稳发展。理论上已经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保持适合的(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的稳步增长。原因在于每年温和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投资的适度增长。但是cpi太高则容易使经济过热,物价上涨太快,百姓承受不了,政治压力大,且会导致满目投资,生产过剩,最后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但cpi太低或甚至为负,则经济衰退。你说的“cpi绝对要低于银行利息”是对的,但是这个绝对低也要有个限度,否则容易引起消费不足,抑制经济发展。目前我们国家就处在负利率的经济段里面,存银行当然是不划算的,因为钱在银行里增值的速度大大低于市场上贬值的速度,这当然是不合理,但调控或扭正它也不能一蹴而就。如果一下子就提高基准利率,使之为正利率,则会使经济出现硬着陆,这样对经济体的伤害很大。你不用着急,负利率的时代很快会结束的。不管什么问题,都不要一概而论,虽然大家都知道现状是绝对不好的,但是要改变它也得考虑一下成本和代价。别忘了我们国家就业形势很严峻,必须将经济增长率保持在8%以上(这几年的相对估量),要不仍然会出现大量的社会问题。
3月10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公告称,为顺应市场发展要求,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决定扩大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俄罗斯卢布汇率浮动区间。
自2023年3月11日起,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俄罗斯卢布即期交易价格浮动区间由5%扩大至10%,即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俄罗斯卢布即期交易价格可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人民币对俄罗斯卢布中间价上下10%的区间内浮动。
广东证券罗志恒团队的研究报告显示,油气行业是俄罗斯经济、工业和贸易的支柱。油价的波动和欧美的制裁造成了经济增长的波动。自2014年以来,俄罗斯的经济增长一直在下降。
俄罗斯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粮食、能源、原材料竞争力强,制成品依赖进口。
此前数据显示,2019年1-9月,俄罗斯主要出口商品为矿产品,包括化石燃料、矿物油及其制品、沥青等。同期,俄罗斯前四大出口国是中国、荷兰、德国和土耳其,其出口额分别占俄罗斯出口总额的13%、11.2%、6.6%和5.2%。
连日来,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布伦特原油期货结算价从2月17日的92.美元/桶连续上涨至3月9日的111.14美元/桶。
国家商业日报
相关问答:相关问答:为什么现在俄罗斯卢布可以成为全球“最强货币”?前两张图是2009年的津巴布韦最大面值纸币:100万亿元。
后两张图是2023年津巴布韦最大面值纸币:100元。
短短13年时间,津巴布韦元不跌反涨,还涨了万亿倍,那这岂不是“宇宙超级无敌最强货币”了?如果真这么认为那就输了,事出反常必有幺蛾子,原因很简单,津巴布韦废除了旧货币,然后发行了新货币,仅此而已。
那么俄罗斯的幺蛾子卢布也就好理解了,虽然没有直接作废卢布,那也是废除了“可自由兑换卢布”发行“不可自由兑换卢布”,通过人为干预,从而让人们产生了“最强货币”的错觉。
当然,不要装自己很强势,市场数据不会陪你演戏。津巴布韦最大面值纸币目前的购买力已经小得可怜,继续发行更大面值纸币势在必行。而俄罗斯卢布,你用官方的高汇率永远换不到美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